埃及文字有哪些发展历程?
古埃及文字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和中国的甲古文都起源于图画文字,最终的发展结果,都是象形文字。这四种语言有其相通的地方,比如在日月星辰等自然物的代表上,有着惊人的类似,但这几种语言又各成体系,毕竟氏族和氏族在意义的表达上还是千差万别的。
象形文字与拉丁字母之对照甲骨文经过演化成了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而比甲骨文产生年代早、且体系完善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却在历史的流淌过程中干涸了,最终只留下一条满是砂砾的河床。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和异族王朝的统治有关系。
从第26王朝结束以后,古埃及先后经历过波斯王朝、希腊王朝、托勒密王朝和罗马王朝的统治。大量的纸莎草书籍毁于战火,而这些书籍都是手抄的,一旦焚毁便与世人无缘了。异族王朝在财富掠夺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文化侵略,庙宇中的神灵面孔被不断更新,官方正式文件中也不再有那些漂亮的花纹字。再加上教育权力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古埃及文字的失传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只是外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文字。中国历史上也有异族统治,结果却是他们在统治过程中被同化掉了。
自从古埃及文字失传之日起,就有人想破解这个谜底。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翻故纸堆。希罗多德是最早到过埃及,也是最早对埃及文字有记载的历史学家,可惜他也不懂埃及文字,他只是听导游说,埃及文字分为祭司体和民俗体,然后很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后来同样到过埃及的斯特拉波和狄奥多鲁斯也都提起过埃及文字,可惜他们只热衷于地理,也和希罗多德一样都不懂埃及文字,并同样认为埃及文字是一种以图示意的文字罢了。
克雷芒主教本来是到亚历山大港去传教的,可是后来竟然去客串学者,写了一本叫《杂著》的书,他把古埃及文字分得更细,认为有书写体、祭司体和象形体三种形式,它们都是会意而不是注音。
壁画中的象形文字五世纪的荷拉波隆显然受过克雷芒主教的影响,尽管他出生并生活在埃及,可是严格地说,他只能算是一个希腊人。应该说他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人,他认为每个象形符号就是一个词,而这个词是一种宗教教意的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寓意的象征。比如他把“鹅”解释成后代,因为鹅非常喜欢后代并精心地照料它们。我不知道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有没有“母鸡”这个词,我们通常认为“母鸡”比“鹅”更喜欢自己的后代。
荷拉波隆的这种想象力很适合去写科幻小说,却不适合去研究古埃及文字,而恰恰就是这种不经推敲的观点,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成了权威说法。这种观点影响了17世纪德国的天主教神父基歇尔,基歇尔除了继承荷拉波隆的衣钵以外还有一个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从古埃及人那里学来的。他把宗教中的一些传说和历史作了混淆,认为是诺亚的儿子曾经带着埃及人到过中国,并把文字传给了炎黄子孙。中国人学了一些以后,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汉字体系。如果不是罗赛塔石碑的出现,我们还真的和他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官司。
古埃及文字失传后,后人对古埃及文字之谜的探索有哪些?
自从古埃及文字失传之日起,就有人想破解这个谜底。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翻故纸堆。希罗多德是最早到过埃及,也是最早对埃及文字有记载的历史学家,可惜他也不懂埃及文字,他只是听导游说,埃及文字分为祭司体和民俗体,然后很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后来同样到过埃及的斯特拉波和狄奥多鲁斯也都提起过埃及文字,可惜他们只热衷于地理,也和希罗多德一样都不懂埃及文字,并同样认为埃及文字是一种以图示意的文字罢了。
克雷芒主教本来是到亚历山大港去传教的,可是后来竟然去客串学者,写了一本叫《杂著》的书,他把古埃及文字分得更细,认为有书写体、祭司体和象形体三种形式,它们都是会意而不是注音。
五世纪的荷拉波隆显然受过克雷芒主教的影响,尽管他出生并生活在埃及,可是严格地说,他只能算是一个希腊人。应该说他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人,他认为每个象形符号就是一个词,而这个词是一种宗教教意的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寓意的象征。比如他把“鹅”解释成后代,因为鹅非常喜欢后代并精心地照料它们。
谁破译了古埃及文字?
1799年,拿破仑的军队在埃及罗塞塔镇附近找到了著名的“罗塞塔碑”(RosettaStone)。碑上有以三种字体刻成的同一段文字,三种字体分别为正体埃及
文、俗体埃及文及希腊文。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Champollion)通过研究碑文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这一年因此被视为埃及学的发端之年。不过,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的奥喀莎・埃尔・达利博士日前宣布,阿拉伯人早在商博良之前800年就已经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达利对九世纪炼金术士阿布・巴赫・艾哈迈德・伊本・瓦什雅(AbuBakrAh鄄madIbnWahshiyah)的著作进行了研究,确信后者懂得象形文字。随后他又对一些古代阿拉伯手稿进行了分析,并最终断定古代阿拉伯学者早已利用自己的数学及天文学知识找到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
古埃及的文字 是谁破解的??
商博良
[编辑本段]1.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1790年12月3日—1832年3月4日),是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是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被誉为“埃及学之父”。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就读于格勒诺布尔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通晓希腊文 、拉丁文并研究埃及文等6种东方语言。1822年根据罗塞塔石碑成功地释读出古埃及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后赴埃及考察,收集文物,抄录碑铭。归国后主持卢浮宫博物馆埃及部的工作,并在法兰西学院开设埃及学讲座。
商博良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洛特省,年轻时已表现出出色的语言天赋,20岁时就已经掌握除法语以外的拉丁语、希腊语和许多古代东方语言,包括希伯来语、伊索比亚(应该是埃塞俄比亚,也可称为阿比西尼亚)的阿姆哈拉语、古印度梵文、古代伊朗的阿维斯坦语和帕拉维语、阿拉伯语、古叙利亚语、古代小亚细亚半岛流行的迦勒底语,波斯语和汉语。1809年商博良19岁就已经成为勒诺布尔公学的历史学教授。
商博良对东方语言,尤其是古代埃及的科普特语深感兴趣,因此开始系统地研究罗塞塔石碑。1799年7月15日,拿破仑侵略埃及的军队一名上尉在埃及港口城市罗塞塔附近发现该石碑。石碑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时代刻制的,上面有希腊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种对照雕成的。石碑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法国科学家开始进行研究。1801年,法国战败投降,英国军队要将全部研究成果没收,法国科学家威胁要全部烧掉,最后达成妥协,允许法国科学家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但石碑被英国军队运往大英博物馆保藏,目前埃及政府正在要求英国归还石碑。
罗塞塔石碑商博良从1822年到1824年完全投入到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成功地译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这些符号有些是字母,有些是音节文字,有些则是义符,一个符号代表一整个事物。他编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元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为后来解读大量的古埃及遗留下的纸草文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他还发现了一份记载著从拉美西斯二世以来所有埃及法老名录的纸草书的重要性。
商博良于1826年担任卢浮宫埃及文物馆馆长,1828年率领考古工作队去埃及考察,1831年担任法兰西学院专为他开设的埃及学讲座教授。
主要著作《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Precis du systeme hieroglyphique des anciens Egyptiens) 於1824年出版,另外两本钜著《古埃及文法》(Grammaire egyptienne)及《古埃及象形文字典》(Dictionnaire egyptien en ecriture hieroglyphique)则在他死后出版。
主要著作
《埃及语语法》
《埃及语词典》
《象形文字入门》
《埃及万神殿》
商博良于1826年担任卢浮宫埃及文物馆馆长,1828年率领考古工作队去埃及考察,1831年担任法兰西学院专为他开设的埃及学讲座教授。
商博良是如何破解象形文字的? 商博良精通希腊语和科普特语。 罗塞塔碑最上面一部分也是最不完整的部分是象形文字写的,中间是一种名为Demotic(意为通俗)的埃及文字,底部是古希腊文。根据希腊文,学者们初步断定碑上写的是王室的法令。开始学者们集中力量研究通俗体(Demotic),因为它比象形文字更完整,而且也更像字母。这是一种象形文字的速写体,是在埃及一种叫Heiratic的速写体基础上发展的。对通俗体(Demotic)有所认识是从一位法国语言学家De Sacy开始的,他辨认出了代表“托勒密”和“亚历山大”的符号,将符号和发音建立起了联系。作过瑞典外交家的Johann Akerblad研究罗塞塔碑时用到了科普特语(Coptic)的知识,科普特人是埃及早期的基督教徒,最早4世纪开始使用科普特语,在他们修建的教堂中使用了科普特语。科普特语使用希腊字母,另外有7个来自通俗体(Demotic)的字母。靠着科普特语的帮助,Johann Akerblad 辨认出了“爱”、“教堂”和“希腊”。至此证明通俗体(Demotic)不仅是注音符号,而且能够翻译。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他证明了光是波动的)决心解读出罗塞塔碑上的象形文字。他认为,外国人名不可能用象形符号来表示,因为象形符号是基于已定的语言,因此外国人名只能用拼音的方法表示。象形文字中有一种漩涡状的符号,他认为这就是非埃及人的正确名字,像托勒密、亚历山大之类。他关于此事的看法影响很大,杨正确地找出了代表托勒密的符号。 De Sacy的一位学生法国人商博良(Champollion)于1819年阅读了杨的观点。他很年轻就掌握了很多种东方语言,而且编撰过一本科普特语字典。商博良意识到杨证明的是所有的象形文字符号是有语音的,而不仅是漩涡状符号。经过研究,商博良辨认出了“克拉奥帕特拉”和“亚历山大”,并证明杨辨认的“托勒密”是正确的。商博良发表了自己的结果,并继续研究。1822年,从尼罗河的一座庙中发现的一块新的碑铭送到欧洲,商博良认出了修建庙的法老的名字拉美西斯(Ramses)。借助科普特语的知识,商博良翻译出了象形文字,使得人们可以阅读和理解这种古老的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构成。
1、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例如: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 "★"表示"星"的概念。
2、表音符号是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了音值。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s]音。
3、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例如:通常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跟随下列一个字符,表明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埃及象形文字与英文字母间的对应关系 事实上,埃及象形文字与英文字母没有任何历史上的对应关系。埃及学家们为了研究方便,为每一个象形文字用国际音标标注了发音,同时给出了与之相近的英文近似发音。因此,我们给出的象形文字对照表完全是音译的,从意义上没有丝毫的关联,这一点请大家勿必注意。 埃及象形文字的读法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正确读法可由左到右,右到左,上到下,因此基本上可由文中的人物或动物来判断,一般是用脸部所朝的方向为主。如左图右上的人物及中央的老鹰是面朝向右的,所以本文应由右向左读。 因此文字的排列是没有定向的,为了美观,可以有不同排列。
埃及象形文字是怎么回事?
埃及的象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一直使用到约公元4世纪,存在了3400多年之久。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文字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知晓。当古埃及的辉煌文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时,象形文字成了破解古埃及之谜的一把钥匙。这些神秘难测的文字是如何被破译的呢?
商博良的贡献
19世纪,象形文字的破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其中最大的功劳来自于年轻的法国学者商博良。1790年,弗朗索瓦·商博良出生于一个法国书商的家庭。从孩提时代起,他就是一个语言天才。1821年,在对多部古埃及文稿进行狂热的研究后,他更正了其他学者对于罗塞达石碑上帝王名称的翻译。他发现,象形文字虽然符号众多,但出现次序有一定的规律,既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也不是纯粹的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结合体。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他从人名入手进行研究。
象形文字的破译
一次碰到一个不太熟悉的帝王的名字时,商博良先是识别出最后两个符号的发音为“西斯”;再根据以前的研究结果,认定前面两个字符的发音为“美西”:最前面的符号是一个太阳,在科普特语中,太阳的发音为“拉”。拉’美西·西斯是否就是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拉美西斯呢?商博良决定用同样的方法来识别其他的名字。运用类似的方法,他拼出了另一个伟大帝王的名字:图特摩斯。抓住专有名词这个线索,商博良很快破解了这套古老而神秘的文字系统,成为现代第一位真正的古埃及学家,被誉为“古埃及语言之父”。“在同一段或同一句文字中,象形文字既有着它图形上的意义,也有着含义和发音方面的意义,我几乎可以按照这些字把它们念出来。”几千年的谜底,终于在商博良这里揭开了。
简述古代埃及文字的演化过程?
1890年代在Hierconopolis发掘时发现的纳尔迈石板(公元前3000年)多年来被认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献。然而,1987年德国考古队在阿比多斯(地名为Umm el-Qa'ab)发现了前王朝的一个统治者的U-j坟茔,复原了几百块骨片,从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规模的埃及象形文字。这一坟茔的年代为公元前3150年。
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种字符:音符,包含单音素文字,还有许多单音节文字和多音节文字;意符,表示一个单词;限定符,加在单词的最后以限定语意的范围。商博良对这一文字系统作了如下说明:
当文字发展并在埃及普及时,对文字的简化也就发展了。这就导致出现了僧侣体和世俗体字体。这些字体适合于在纸草上书写。但是圣书体并没有因此而衰落,而是与这些字体共存。罗塞塔石碑就包含了圣书体和世俗体。
在波斯人的统治期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间断),在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在马其顿和罗马统治时期,圣书体继续被使用。晚期埃及象形文字的地位有点复杂。一种说法是埃及象形文字区分了“正真的埃及人”和外国统治者(以及埃及的仆从),这可能归因于希腊和罗马的作家对于埃及象形文字的偏见。另一个原因是出对自己的文化的自尊心,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家不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方的文化。由于埃及象形文字是神圣的,那个时代的作家门把它想象成寓言式的,甚至是魔术式的,秘传的,神秘的知识。这种自尊心导致的不是好奇心,而是无视。虽然这种文字系统尽管复杂但却合理。埃及象形文字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即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前面引用的是英文作者的看法,可供参考。
公元4世纪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够读出这些埃及象形文字,此后逐渐就真的成了一个“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公元391年发布敕令,关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从此就再也没有建造过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纪念碑或者神殿。最后写下的埃及象形文字是在391年不久后,在遥远南方的一座神殿里发现的。
公元4世纪出现了Horapollo的《象形文字集》,对将近200个象形文字作了解释。到底谁是作者至今还不清楚,这部著作长期以来成为解读埃及象形文字的障碍物。早期研究者认为它源出于希腊文,研究则倾向于它含有真正的知识的残片,把它定性为埃及知识阶层试图挽救濒于失传的文化的一次“绝望”的尝试。《象形文字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符号主义起了主要的影响,特别是安德烈·阿尔齐亚特的《图形的寓意》,还有弗朗切斯克·科罗纳的《波利菲尔之梦》。
几百年来,有许多近代学者对解读这些象形文字进行了尝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的Athanasius Kircher。然而这些尝试不是失败,就是漫无边际的想象力的虚幻。对解读埃及象形文字最有成就的是托马斯·杨和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在1800年的初始。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在罗塞塔城附近发现了一块用三种文字(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写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称为“罗塞塔石碑”。这块石碑给解读带来了关键性的资料。商博良借助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从国王托勒密的名字入手,在1830年代几乎完全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这对当时诞生不久的埃及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埃及石碑刻神秘文字,困扰西方学者20年,最终如何?
最终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汉语言学家商博良通过对罗塞塔石碑的碑文和中国的汉字比较和深入研究后。成功破译了碑文上的内容。
历史上学者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探索有哪些?
自从古埃及文字失传之日起,就有人想破解古埃及文字这个谜底。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翻故纸堆。希罗多德是最早到过埃及,也是最早对埃及文字有记载的历史学家,可惜他也不懂埃及文字,他只是听导游说,埃及文字分为祭司体和民俗体,然后很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后来同样到过埃及的斯特拉波和狄奥多鲁斯也都提起过埃及文字,可惜他们只热衷于地理,也和希罗多德一样都不懂埃及文字,并同样认为埃及文字是一种以图示意的文字罢了。
克雷芒主教本来是到亚历山大港去传教的,可是后来竟然去客串学者,写了一本叫《杂著》的书,他把古埃及文字分得更细,认为有书写体、祭司体和象形体三种形式,它们都是会意而不是注音。
五世纪的荷拉波隆显然受过克雷芒主教的影响,尽管他出生并生活在埃及,可是严格地说,他只能算是一个希腊人。应该说他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人,他认为每个象形符号就是一个词,而这个词是一种宗教教意的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寓意的象征。比如他把“鹅”解释成后代,因为鹅非常喜欢后代并精心地照料它们。
荷拉波隆的这种想象力很适合去写科幻小说,却不适合去研究古埃及文字,而恰恰就是这种不经推敲的观点,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成了权威说法。这种观点影响了17世纪德国的天主教神父基歇尔,基歇尔除了继承荷拉波隆的衣钵以外还有一个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从古埃及人那里学来的。他把宗教中的一些传说和历史作了混淆,认为是诺亚的儿子曾经带着埃及人到过中国,并把文字传给了炎黄子孙。中国人学了一些以后,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汉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