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身份证号码、遗传特征、指纹、婚姻、健康、病历、财务情况通信地址、E-mail地址、学历、经历、账号与密码等。还包括社会活动及其他可以识别该个人的信息,如通话记录、网上购物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等网上活动。
对于个人的自我保护是网络隐私权保护第一重要环节。读者进行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方式有很多。
读者应该非常小心保护自己的资料,不要随便在网络上泄露包括电子邮箱等个人资料。现在,一些网站要求网民通过登记来获得某些“会员”服务,还有一些网站通过赠品等方式鼓励网民留下个人资料。网民对此应该十分注意,要养成保密的习惯,仅仅因为表单或应用程序要求填写私人信息并不意味着你应该自动泄漏这些信息。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用一些虚假信息来应付对个人信息的过分要求。当被要求中输入数据时,可以简单地改动姓名、邮政编号、社会保险号的几个字母,这就会使输入的信息跟虚假的身份相联系,从而抵制了数据挖掘和特征测验技术。对唯一标识身份类的个人信息应该更加小心翼翼,不要轻易泄漏。这些信息应该只限于在在线银行业务、护照重新申请或者跟可信的公司和机构打交道的事务中使用。即使一定要留下个人资料,在填写时也应先确定网站上是否具有保护网民隐私安全的政策和措施。
个人信息的用途?
个人信息(资料)是您办理停机、挂失、补卡、修改套餐、更改密码等联通业务的唯一凭证。只有个人信息资料和本人身份资料一致时,业务才能得以顺利办理。
什么是个人信息,什么又是个人信息处理?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第一款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明确,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而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匿名化是指个人信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且不能复原的过程。因此,个人信息的范围排除了经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其核心的界定标准是识别性,这种识别性是一种动态的识别,包括已识别和可识别。与此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法》还强调了对于个人信息中“个人敏感信息”的重点保护,该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第二款对个人信息处理的定义进行规定,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因此,个人信息处理包含了个人信息“由生到死”的全过程,突出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的立法宗旨。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徐玖玖)
个人信息具体包括哪些?
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姓名、籍贯、性别、婚姻、身体、出生日期、民族、政治面貌、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
个人基本情况、工作与经济情况、个人喜好、性格气质相貌、思想观念、意中人标准、个人独白、个人照片等。
具体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生日,籍贯,婚姻、身体、家庭情况等;
2、工作与经济情况 包括工作情况和经济情况;
3、个人喜好 包括饮食习惯、爱好、特长;
4、性格气质相貌 个人性格气质相貌的描述;
5、思想观念 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和观点;
6、意中人标准 填写意中人的简单要求;
7、个人独白 描述自己和自己的意中人标准;
8、个人照片。
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哪些?
我是一个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如果对于警察或者其他恐怖组织什么的就不知这些了吧